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视察调研

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

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5-07 16:08:55 点击数:

泉塘镇政协联工委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
近年来,我市在加快推进绿化、美化、硬化、亮化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,注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、文明乡风倡导、城乡环境卫生同治、平安社区创建等方面齐头并进,按照“重点培育、示范带动、全面推进、争创品牌”的要求,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镇、示范片、示范村和美丽屋场,农村综合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,逐步朝着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方向迈进,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(一)规划引领不够科学
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,必须通盘考虑全市的实际情况,并结合各乡镇的特点,编制建设发展规划,明确目标任务。据了解,现行的发展规划,特别是乡镇规划,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,依托乡村特色等方面不尽完善,没有完全与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接轨。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,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“边干边看”的现象。
(二)机制体制有待健全
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,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、渠道不同,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,导致资源、力量难以整合。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,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,但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,村级相应增加了大量养护开支,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又有限,村民自我建设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,进入“治理—反弹—再治理”的怪圈,带来一些负面效应。
(三)产业发展相对滞后
现代农业的培育和新兴产业引进力度不够,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。如何发挥好产业基础、地域优势等,实现产业转型升级,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,仍然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。
(四)主体作用发挥不强
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,但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,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,存在畏难情绪,强调客观多,大胆创新少,工作较为被动。甚至有的群众认为,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,群众只是配角,存在“等、靠、要”等依赖思想和“上热下冷”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等现象,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。部分村民不支持、不配合,开口就是要补偿,对安排的任务“不理不睬”或“敷衍塞责”。
(五)经费投入严重不足
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投入的大工程。由于镇级财力有限,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,只好“看菜吃饭”,有多少钱办多少事,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。虽然经过积极争取,上级配套了示范镇区等建设资金,但与打造特色鲜明、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需要的资金投入量相比,经费投入严重不足。
三、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
(一)科学设计,统筹规划
坚持规划引领,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。把合理布局、环境秀美、百姓宜居、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,细化区域内生产、生活、服务等功能定位,确保规划的科学性、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。注重全域规划理念,把农业产业发展、乡村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,多征求本地专家和镇村干部及村民的意见,不搞一刀切、模式化,既要统筹安排避免无序化建设,又要因地制宜谋求差异化发展。
(二)健全机制,狠抓当前
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“自建、自管、自治”的主体作用。一是推动基层组织职能从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,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基层组织练能力、改作风的重要平台,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、倡导文明、美化家园。二是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,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、引导参与、评价激励等工作。三是注重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,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、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。四是健全长效机制。建立以财政保障为主、群众筹资筹劳为辅、社会各界捐助建设为补充的投入体系。逐步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,把公共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写入村规民约,对恶意破坏者进行劝导、处罚,逐步建立引导而不放任、负责而不包办的乡村管理机制。
(三)因地制宜,壮大产业
立足区域、产业、环境、资源等基础,强化辐射带动,深挖产业发展潜力。以泉塘镇为例:泉塘村开发高笋种植产业;南薮村依托“泉龙果业”红肉蜜柚基地发展特色水果种植;花西村依托“花西牧业”发展蛋鸡养殖等。坚持“一镇一品、一村一业”,增强村级经济“造血”功能,加快推进特色环保种植业、绿色生态养殖业、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建设进程,促进农民增收,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。要出台优惠政策,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,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,吸引产业大户、专业合作社、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片集中。
(四)明确主体,加深内涵
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、村务公开、宣传橱窗、宣传图册等多种方式,扩大宣传覆盖面,营造“人人知晓、户户参与”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。加快乡风文明建设,要从“高”处着眼,“实”处着手,着眼于提升农民群众素质,大力倡导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形成积极向上的新农村精神风貌。
(五)拓宽渠道,争取资金
按照建设目标整合各类涉农资源,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。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、社会化投入机制,通过“一事一议”、村企结对共建、金融资本参与、社会捐资等方式,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、现代休闲农业,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。